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解读与反思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解读与反思-丽都翻译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卓越

——

打印本文             

教 育 学 / 心 理 学 论 坛 2019 年第 4 期 No.4,2019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年 7 月 Jul. 2019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解读与反思 李 明 喜 【摘 要】 作为著名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为了削弱帝国主义的主宰地位和文化霸权,促使后殖 民地非主流群体的身份被认同和接受,斯皮瓦克从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丰富的 翻译思想。 斯皮瓦克在“作为阅读的翻译”中阐述了“爱欲”“服帖” “忠实”和“直译”的翻译观,这 些翻译观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与现实不符、存在矛盾等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注定了她的翻译思 想只能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 【关 键 词】 作为阅读的翻译 爱欲 服帖 忠实 直译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文学翻译研究”(04C403) 【收稿日期】 2019-02-26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9)04-0058-05 一、引 言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是当今世界继赛义德之 后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女性主义的代 表人物。 她的理论带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使其 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贡献不可磨灭,尤其是 1976 年德里达《论文字学》 的成功翻译, [1] 让她蜚声美 国,一举成名,奠定了她在西方翻译界的地位。 此 后在翻译实践中她不断提出自己的翻译见解和主 张,推进翻译理论的纵深发展。 近年来,随着翻译 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她的翻译理论受到国际译学 界的诸多关注。 然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她 的解构主义理论、女权主义理论以及后殖民主义理 论的介绍与评价上,对她的翻译理论和思想的关注 非常有限, [2—9]都只是对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做一 般性介绍,很少对其翻译思想进行反思和评价。 斯皮瓦克主要从事解构理论、后殖民地文化、 女权主义等非主流话语研究,她所做的就是要削弱 帝国的主宰地位和文化霸权,让后殖民地非主流群 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10]169德里达想要解构的是西方 哲学的传统,而斯皮瓦克则想要解构欧洲殖民主义 的话语基础。 她所从事的文化解殖工程的核心就 是翻译,因为只有通过翻译,第三世界的属下文本 才能进入西方读者的视野,被他们所接触和了解。 另外,“翻译的诱惑在于它暴露‘自我认同’的局限, 通往自我失去疆界的地方,‘负责追溯自我中他者 的踪迹’”。 [11]215—218由此看来,斯皮瓦克的翻译论主 要探讨怎样在西方世界译入处于弱势的第三世界 文化文本,让第三世界的文学文本在西方“东方主 义”的干扰下,在世界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下,能够 真正地展现第三世界,表现真正的自我,从而突破 民族国家的框架。 [2] 斯皮瓦克一生著书很多,但她的翻译思想主要 集中在《被问及翻译:游移》 《作为文化的翻译》 《翻 译的政治》《翻译的不完全性》 《论第三世界语言翻 译》和《翻译成英语》,以及众多译者前言(如德里达 《论文字学》的“译者前言”)和译者后记中。 在《翻 译的政治》一文中,她谈到了“作为阅读的翻译”“一 般的翻译”和“作为阅读的翻译”,其中“作为阅读的 翻译”是她此篇文章的重点,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 限于篇幅,本文拟从正反两方面重点探讨斯皮瓦克 “作为阅读的翻译”的翻译思想,以期对她这一翻译 思想有全面的理解。 二、斯皮瓦克“作为阅读的翻译” 斯皮瓦克研究范围广泛,理论体系庞杂,交织 融会多种流派的思想理论,这一点在“作为阅读的 翻译”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它融合了女性主义、后殖 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流派,且她的行文晦涩, 拗口、难读、难懂,因此对这部分翻译思想的考察, 只能在其文本的播散中遵循文本的印记寻找出些 许的线索。 (一) 语言的三面结构及翻译的政治 传统西方哲学认为逻辑高于修辞和语法,因为 逻辑主要研究诸如推理、概念、命题等思维形式以 58 及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思维形式,是关于思维形式的 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2 13:56:39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139.C.20190812.1135.008.html 学 术 观 察 ⦾ ﹃五 四﹄百 年 纪 念︵二︶ 教 育 学 / 心 理 学 论 坛 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而语法主要研究用词造句的 规则和词的变化规则,是关于组词造句的规律,也 就是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修辞探讨如何把话说得 生动、准确、鲜明,让语言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形象 性。 可见,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逻辑负责所说的 话语对不对,语法负责所说的话语通不通顺,修辞 负责所说的话语好不好;好的话语一定是既对又通 顺的,其修辞必须以逻辑、语法为基础,而语法又必 须以逻辑为基础。 受解构主义思想影响,在“作为阅读的翻译”中 斯皮瓦克首先消解了“逻辑”的中心地位,打破了三 者之间的静态关系,提出了语言的“三面结构” 构 想,即修辞、逻辑、静默,并指出“这一结构不具有任 何静止状态,它呈现为这三种要素之间的流动性而 且往往是破坏性的互动关系”。 [12] 其中,“逻辑使我 们能够借助清楚的指示关联而从词跳跃到词,它指 明关系,指涉意义;而每一种语言的修辞性都会以 某种方式颠覆逻辑的系统性,它悬置意义;静默是 存在于词与词之间和词周围的使修辞发生作用的 方式”。 [13]181斯皮瓦克没有给出这三个词语的定义, 但我们可以通过文本内外的线索对之进行理解。 她反复地把修辞比作一种破坏的、扰乱的因素;把 逻辑比作一种链接的、系统的因素。 这样逻辑可以 被看作是指字面意义和语法规则等语言明确易懂 的一面;修辞可以被看作是语言比较有创造力或创 新性的一面,是字面意义之外创造的新意义。 斯皮 瓦克认为,虽然静默是不可知的,但它的边界通过 修辞是可以接近的。 怎样才能接近呢? “要在文本 中苦苦求索,诱使文本暴露其语言的局限性,因为 修辞的方面会表明文本的静默,在那里文本以其特 有的方式去防止语言不受限制地散轶开”, [13] 183斯 皮瓦克形容这种“散轶”为“语言的播撒”。 也许我 们可以把语言的三层结构理解为三种不同的“播 撒”状态:逻辑是尽量地抑制“播撒”;修辞却是尽量 地体现“播撒”;而无法控制的“播撒”就是静默。 越 “播撒”的语言,越无法确定它的固定意义,因为它 的意义选择越多,就越难以解释。 “真正的翻译就 是要在另一种语言中建构这样一个模式。” [11] 217这 样翻译就无法传达固定的意义,而只能是对意义的 一种建构和播散,那么不可避免地在翻译的过程中 就会涉及权力和政治。 当然这里的政治所涉及的 不是国家政治对翻译的支配或者对意识形态的操 纵,而是指为了让第三世界的属下文本得到更多人 的关注和发掘,翻译参与到这些文本的研究和翻译 中,让第三世界的属下阶层喊出他们自己的声音, 彰显自己的特殊性,最终实现解除殖民主义的政治 目标,这正是翻译中政治的体现。 (二)译者任务:翻译中的爱欲与贴服 在斯皮瓦克看来,“每一次阅读或交际行为都 有一点松脱、散落的危险,但代理者的任务就是把 这种散落减少到最低限度,除非在爱的交流和阅读 中” , [13]180她规定“译者要在原文与其影子之间促 成这种爱,允许磨损的一种爱、控制译者能动性与 其想象或实际读者的要求”。 [13]181要做到对原文的 爱,斯皮瓦克认为译者要把翻译当作“最亲密的阅 读行为”,“成为最亲密的读者”,“这样才能贴服于 文本,对文本的特殊召唤作出回应”。 [13]181 一般来 说,文本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阻碍话语的“播撒”, 译者的能动性和其想像或实际读者的要求也会阻 碍这种“播撒”的发生。 这就要求译者成为原文最 亲密的读者,完全贴服于原文,苦苦地去求索文本 中语言的尽处、文本的修辞方面和静默,让语言不 受限制地“播撒”开来,这样译者才能响应文本的特 殊召唤,实现真正的翻译。 译者在贴服的过程中还 必须再现原文中静默、逻辑和修辞之间的张力。 翻 译中的伦理被斯皮瓦克用爱和爱欲取代了,她认为, 译者作为伦理的能动者,为了符合伦理,会把“她/ 他”变成像“我”一样的东西,无法最大限度地去展现 “她/ 他”者,这样译者出于好意会对第三世界的文化 文本进行归化。 如果是在爱的交流与阅读中,译者会 克制自我,放弃自己的能动性、主体性,同时在进入文 本时也会忘记译入语读者及其需求,让“她/ 他”以 “她/ 他”的形象而不是以“我”的形象出现,这样就允 许“她/ 他”的存在,体现了对“她/ 他”者的尊重。 要 在“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讲一种陌生的语言”,在 目标语中充分再现原语中修辞、逻辑、静默之间的关 系,只有这样的翻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这样的译者才 是合格的、负责任的译者。 (三)翻译原则和方法:忠实和直译 斯皮瓦克认为,我们要忠实地翻译那些反映第 三世界属下阶层女性的文本,维护这些女性的利 益,让她们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被问及翻译: 游移》中她就主张:“完全可能,当我们忘记这一点, 即读书是为了获得认同,最糟糕的是在原文文本中 看到我们自己的面孔时,我们就失去了对他者的尊 敬。 所以,我们要保持忠实。 如果你们问我:是否 相信‘忠实于原文’。 是的,是的,不仅是因为那是 可能的,而且是必须尝试的。” [14] “忠实于原文” 是 59 李明喜: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解读与反思 教 育 学 / 心 理 学 论 坛 指负责任的翻译要对原文的他异性和“特殊召唤” 作出一种经验式回应,且这种回应是不受“我”之污 染的。 第三世界的属下文本在斯皮瓦克的意识里 就是通常所指的原文,译者在翻译这样的文本时, 原文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不能“把他者变成自我 的东西”,要与他者进行“最亲密的阅读”,而不是 “保持距离的友好阅读”,这样才能重新唤回那些失 去了面孔的伦理主体,所以忠实的必要性就变得愈 加强烈。 为避免“对外语文本的压制与归化和对外语文 本异质性的抹除” [15]305而倾向“异化”,为避免“对 原文的同质化” [16] 185而倾向“字面直译”,这是后殖 民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作为一名后殖民翻译理论 家,基于对“伦理特异性”负责任的伦理规范,斯皮 瓦克在技术层面上也主张 “直译”。 她总结了自己 是如何做的,“首先,我会快速翻译,假如我想着读 者,假如我停下来思考英语因为翻译发生了哪些变 化,假如我不能把意图主体仅仅当成一块跳板,我 就无法屈服……屈服于文本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味 着直译。 这样快速翻译完第一个版本之后,译者再 根据 眼 前 的 草 稿, 而 不 是 可 能 的 读 者 进 行 修 改”。 [13] 189 — 190她认为直译是一种在爱的交流和阅 读中发生的语言磨损,是屈服于第三世界原文语言 修辞性的翻译,使我们倾听到“他者中的他者”,让 一切政治上的“失声者”拥有说话的权利。 [5]翻译马 哈斯维塔时,斯皮瓦克就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淋漓 尽致地把马哈斯维塔多层次的、完全不同的措辞, 包括“从部落语言到梵语中的政治分析和污言秽 语” [13] 77展现了出来,导致产生了不和谐、陌生化的 英语文本。 三、斯皮瓦克翻译思想的反思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解构主义是其 翻译思想的基础,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是其翻译 思想的武器。 她运用这几种理论探讨了翻译作为 抵抗工具和作为暴力工具的两面性,同时也探索了 如何在翻译中构建女性/ 后殖民主体以及如何尊重 差异。 她的“阅读就是翻译”的观点,大大地拓展了 翻译的概念。 而她所提出的语言的“三面结构”使 翻译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如译者和作者、目标语和 源语言、译文和原文之间是种种踪迹的延异,不再 是对等对应、征服与被征服、主与仆之间的关系,翻 译既是文化意义上的再现,也是语言层面上的转 换。 这样就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使之从 “原作中心”走向了“译作中心”。 另外,上述翻译思 想将翻译和看起来没有多大关系的政治联系起来, 由此引出了翻译的政治观,由此翻译被赋予了新的 内涵,为我们从多元化的角度看待翻译提供了崭新 的视角。 [17]143这些是她翻译思想积极性的一面,国 内学者对此已有大量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下文主 要探讨她翻译思想局限性的一面。 (一) 翻译中“爱”与“爱欲”的反思 斯皮瓦克从自己的性别和种族边缘的视角,规 定翻译后殖民地作品的译者要对第三世界女性作 家的作品充满爱,在爱欲中进行交流和阅读。 “译 者要在原文与其影子之间促成这种爱,允许磨损的 一种爱、控制译者能动性与其想象或实际读者的要 求。” [13]181只有进入原作的特殊语境,或者说进入作 者的独特视角,分析作者的悲欢和哀乐,译者才能 达到原作的亲密读者的境地, 去深刻地理解原 作。 [10]164对于这样的一种规定,只有深深地同情和 热爱后殖民地女性作家的作品,像斯皮瓦克本人这 样具有第三世界背景的后殖民地知识分子才能做 到,因为她在将第三世界文本译成霸权话语时已经 自觉地带有了一种后殖民主义的抵抗和非殖民化 意识。 但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而那些站在居高临 下的位置俯视原作、指责原作的语言不规范和不纯 正的殖民主义译者是无法做到的。 [10]167由于东西方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一直以来东西方文化 关系都建立在不合理的层级之上。 在西方人的思 想意识中,西方文化是理性的、先进的、文明的普世 文化;东方文化则是非理性的、落后的、愚昧的卑贱 文化。 两类文化处于看与被看的地位。 在西方人 眼中,东方人怯懦、贪婪、不讲信用、贪生怕死、野 蛮、堕落、愚昧,是未开化的民族;而他们自己却阳 刚、勇敢、讲求信用、成熟、理性,是一群可爱的文明 人。 这些观念在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在 学术话语、日常生活和文学创造中随处可见。 可见 对于那些居高临下俯视第三世界文学作品的第一 世界的译者来说,要其爱上第三世界的作品,在爱 欲中与之进行交流和阅读,是十分困难甚至不现实 的。 这些译者不但不会爱上这些文本,反而会对这 些文本有一种征服并据为己有的欲望。 鉴于此,斯 皮瓦克的这种翻译思想被实现的难度极大,因而她 的主张只能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主张,一种理论上的 一厢情愿。 (二)翻译中 “贴服”的反思 60 在斯皮瓦克看来,阅读时译者要尽可能贴服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4 期 学 术 观 察 ⦾ ﹃五 四﹄百 年 纪 念︵二︶ 教 育 学 / 心 理 学 论 坛 原文,才有可能使文本产生新意。 斯皮瓦克强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意识地暂时忘记自己的主 体身份和自我意识,即含有种族、性别和阶级偏见 的思维和价值观念,同时克制译入语读者的需求, 进入到他者的文本中,“注视和欣赏其差异的表面 纹理,移情和屈服于原文的他异性,以‘响应文本的 特殊召唤’” 。 [5]在真正的翻译中,译者果真能做到 如此吗?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有两个特性:一方面,译者可以能动地 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另一方面,译者还会受其 他因素的制约,如所处时代、当时的文学传统、两种 语言的特点及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语境等。 也就是 说,译者的主体性包括两方面,即能动性和受动性。 即使他能克制自己能动性的一面,受动性的一面也 会像幽灵一样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如影随形,左右译 者的选择和理解。 另外,译者在阅读接受新的文本 之前,他的大脑并非一片空白。 “他总是有着一定 的知识结构,受着一定的文化熏陶,有着各自不同 的情感经历,又从而养成一定的价值观、审美观以 及人生观,这些便构成了一个人的先在性,也就是 一种‘前理解’。” [18]156 所以,在理解他们所翻译的 原文文本时总是会带上他们所熟悉的信仰和期望, 一边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一边又置身于“一 个熟悉的世界”。 [19]134这就使得他们总会用一种主 观再造的方式去解读文本,从而造成对他文化文学 作品的“误读”。 “所谓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 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 化。 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 识这个世界! 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 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 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 [20]110 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进入文本的视域时, 无法做到成为一个透明体。 因此,斯皮瓦克要求译 者在翻译第三世界女性文本时完全贴服于文本, “控制译者能动性与其想象或实际读者的要求”注 定是无法实现的,这只能是斯皮瓦克的一种美好愿 望,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 (三)翻译中 “忠实”与“直译”的反思 斯皮瓦深受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德 里达看来,语言符号是不断延异的差异游戏,他提 出了有名的“延异”(différance)概念,即随着不断出 现的空间上的区分以及时间上的延搁,意义不断变 化并出现很多的可能性,所以词语是没有终极意义 的。 符号的意义只能从无数可供选择的意义差异 中产生,且只不过是在文本网络中得以暂时确定, “如果不能最终确定词的意义,也就无法最终确定 句子、段落、章节甚至整个文本的意义,这样文本也 就失去了最终的意义”。 [21]178 “延异”在拉丁语中还 有 “撒播”的意思,德里达认为正如被撒下的种子 洒向四面八方一样,符号的意义也可以到处播撒, 向四面八方指涉开去,层层延异下来,根本没有中 心。 罗兰·巴特曾说过:文本是没有中心系统和终 极意义的。 既然文本没有了确定意义,不同的读者 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每一次阅 读和翻译原文时都会对原文进行重构,无法做到完 全复制原文的意义,因此不同的译者就会译出不同 的译文。 原文通过不断“撒播”使其意义不断延续, 借助译文得到生机,译作只能是原文的延续和再 创,不必以忠实于原文内容为最高标准。 这样解构 主义翻译理论消解了传统翻译忠实观,突出了译者 的中心地位,瓦解了翻译忠实的“神话”。 受解构主 义的影响,斯皮瓦克也怀疑原文的特权地位,认为 翻译不是对意义的传达,而是互文性的一个版本。 因为“文本没有稳固的同一性,没有稳固的原文”, 文本是开放的、播散的。 [21]80她进一步指出“翻译使 得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差异得以实现”;翻译是不可 能完全实现的,但又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从来没 有、也从不会从一种语言中把纯粹所指‘转移’到另 一种语言中去,或在同一种语言中进行这样的转 移”。 [22]80但是从前文的分析中可知,斯皮瓦克站在 女权主义的立场,在把第三世界女性文本翻译到第 一世界时,坚持忠实是翻译的首要原则,提倡直译 的翻译方法。 由此可见,她的翻译思想前后矛盾、 理论混杂不清,一方面不遗余力地瓦解翻译忠实的 “神话”, 另一方面又要求译者尽全力做到忠实 翻译。 此外,斯皮瓦克为保持第三世界文化的本色不 变,强调翻译不能抹杀文化的异质性,要对其加以 充分体现,认为应尽可能直译,这样翻译才能成为 非殖民化强有力的工具。 斯皮瓦克忠于文本字面, 产生了不和谐、陌生化文本的翻译,虽然表面上保 持了弱势文化的纯粹,但过于强调文化差异。 一方 面,其充满东方情调的语言符合西方对东方作品的 文化心理预期,符合西方人心目中语言原始、含混 且心智混乱的“东方人”形象,加深了目的语读者对 源语文化的刻板形象和文化假设,满足了他们对本 族文化的优越感,强化了西方人心里早已形成的神 秘的、不可理喻的东方这一成见,这样不但不能削 61 李明喜: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解读与反思 教 育 学 / 心 理 学 论 坛 弱自我文化欣赏,还会加强自我殖民的倾向。 另一 方面,为追求源语文本的异质性而牺牲掉原文的意 义,这样陌生化的文本往往晦涩难懂,导致读者很 难甚至无法解读原文,导致译文与读者间越来越疏 远,源语文化信息不能被很好地传递给目标语读 者,人为地为翻译文本在西方被接受设置了障碍, 不利于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所有这些显然与 斯皮瓦克本人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结 语 为抵制翻译中的暴力,避免将“她/ 他”者同化, 让后殖民地非主流社群喊出自己的声音,让第三世 界属下文本进入西方读者的视野,削弱帝国的主宰 地位和文化霸权,斯皮瓦克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 针对第一世界的译者,从多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了 “作为阅读的翻译”。 她的翻译思想引出了隐藏在 翻译背后的暴力、霸权这一被历史遮蔽的问题,使 翻译开始关注文本外的权力关系,为翻译研究开拓 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把第三世界属下文本 译入西方强势语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 导。 但她翻译思想中的“爱欲” “服帖”只能是她的 一厢情愿,现实的残酷将她这一美好愿望击得粉 碎。 而“忠实”与“直译”所产生的陌生化文本一方 面符合西方人心中既定的“东方人”形象,导致自我 殖民;另一方面使译文晦涩难懂,普通大众无法阅 读,使翻译与精英分子结盟,无法促进东方文化在 西方的传播,也极大地阻碍了文化与信息的广泛传 播,这违背了她的初衷。 由此可见,第三世界弱势 文化崛起,特别是第三世界弱势群体争取发声、争 取被西方承认、争取获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还 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李明喜,湖南常德人,华南师范大 学外文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 究生。) 参考文献: [1] G. C. SPIVAK. Of Grammatology ( translation with criti⁃ cal introduction of Jacques Derrida,De la Grarnmatolo⁃ gie).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sity Press,1976. [2] 关熔珍. 翻译政治之比较: 斯皮瓦克与鲁迅. 鲁迅研 究月刊, 2007(9). [3] 关熔珍. 斯皮瓦克翻译研究初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 2008(1). [4] 李红玉.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探究.中国翻译,2009(2). [5] 赫琳. 翻译“他者中的他者”:一种策略上的本质主义. 中国比较文学, 2009(1). [6] 朱耀先. 论斯皮瓦克翻译中的政治文化元素.河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7] 翟菊霞. 文化传播视域下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 研 究.西安: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8] 翁茂菊.斯皮瓦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基于斯 皮瓦克《论文字学》的《译者前言》. 成都:电子科技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9] 刘亚兰. 浅析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当代外语教育, 2018(7). [10] 王宁.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1] 陈永国. 翻译与后现代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5. [12] 许宝强,袁伟,选编.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 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11:15. [13] G. C. SPIVAK.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3. [14] G. C. SPIVAK. Questioned on Translation: Adrift. Public Culture, 2001, 13 (1): 13—22. [15] L. VENUTI. 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1995. [16] T. NIRANJANA. Sit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 - 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Berkeley: Uni⁃ 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17] E.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8] 吕俊,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2001. [19] 洪汉鼎. 真理与方法.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20] 乐黛云.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 乐黛云,[法]勒·比 松,编.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1]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22] 斯皮瓦克. 德里达《论文字学》译者前言/ / 陈永国,赖 立里,郭英剑,主编.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 克读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王建平;助理编辑:杨孟葳;责任校对:杨孟葳】 6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4 期

上一篇小说翻译中的增减译法探析
下一篇政治文献外宣翻译中修辞劝说理论的介入

作为阅读的翻译 爱欲 服帖 忠实 直译  相关内容

——

03

2019-09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解读与反思

作为著名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为了削弱帝国主义的主宰地位和文化霸权,促使后殖 民地非主流群体的身份被认同和接受,斯皮瓦克从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丰富的 翻译思想。 斯皮瓦克在“作为阅读的翻译”中阐述了“爱欲”“服帖” “忠实”和“直译”的翻译观,这 些翻译观有积极… [了解更多]


产品中心Focus on high-end precision positioning, service, help you realize value translation

专注高端 精准定位 用心服务 帮您实现价值翻译

——

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优质可靠的服务。所提供的翻译服务项目有:文档资料翻译、影音翻译、同声传译、交互传译、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翻译软件、定制翻译系统等。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