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物园/第三工厂》的翻译艺术

论《动物园/第三工厂》的翻译艺术-您值得信赖的知名翻译公司--丽都翻译--15年好评专业翻译公司

——

打印本文             

论《动物园/第三工厂》的翻译艺术 摘 要:赵晓彬、郑艳红翻译出版的《动物园/第三工厂》尊崇了什克洛夫斯基本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观点,在具体翻译 实践上追求准确、鲜明、生动、流畅,择用意译、换译、拆句法、并句法等形式,极大提升了阅读译文的快感。 关键词:陌生化;翻译;艺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12-0086-03 (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什克洛夫斯基以高标独举的形式主义文论跻身20世纪 世界文艺理论大师之列,而他的散文创作自出机杼,开创了 现代叙事学的新风,其鲜明化的诗意行文风格泽被深远。什 克洛夫斯基的自传三部曲《感伤的旅行》《动物园》《第三工 厂》,呈现了他早年发表的《散文理论》的文艺精髓,他厌倦老 实陈述和笨拙抒情,必用新奇的艺术形式提升艺术感知度和 审美欣赏的高度。书信体、日记体、传记体、回忆体、札记体 等形式均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正如什克洛夫斯基自言的 “俄国知识分子已被毁掉,我们靠手艺苟且偷生”那样,他睥 睨俄罗斯厚重深邃的写作传统,凭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驱策实 现了文学的革新意图。他以理论为骨、创作为肌,突出了具 有鲜明个人特色的陌生化理论建树与文体实验。 什克洛夫斯基的中国传播与接受,多集中在《作为手法 的艺术》《散文理论》《词的复活》《汉堡记事》等文艺理论名篇 上,他的文学作品逐渐被中国翻译界重视,赵晓彬、郑艳红翻 译出版的《动物园/第三工厂》(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版)使什克洛夫斯基的自传三部曲得以完整,更在翻译实践 上实现了艺术探索。 文学翻译是选择的艺术,更是艺术的再创造。运用之 妙,存乎于心,要实现两种语言翻译的准确、鲜明、生动、流 畅,翻译者在语言习得、文化素养上要比一般的语言学习者 浸淫更深,在处理翻译细节时形成了匠心独创。赵晓彬、郑 艳红翻译出版的《动物园/第三工厂》,让人想到严复强调的 “信、达、雅”,傅雷宣称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瞿秋白的“等同 概念”,美国翻译理论家E.A.Nida的主张“功能对等”或“动态 对等”,无非是要突出的中心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 的意义,保持原作风格,忠实反映是非曲直和原作原貌。”达 到鲁迅对文章语言的要求——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 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更进一步的是,《动物园/第三 工厂》,深得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要义,即在译文的形 式上运思巧妙,以期“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 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这样的译本从语言、叙述方式、 情节构造出发,在转译的过程中刷新了人们的审美感知。当 然,她们的翻译的新奇性不是为了单纯的杂耍,而是译者作 张国侠 ∗ ∗ ∗ 第 38 卷第 12 期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2018 年 12 月 Vol.38 No.12 Journal of Suihua U nive r sity Dec . 2018 收稿日期:2018-09-18 作者简介:张国侠(1977-),女,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86 万方数据 为审美主体,对源语文本中异质成分的发现,用新奇性来达 成翻译的“陌生化”。 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说:“一个好作家遇上一个好翻译, 几乎就是一场艳遇。”艺术完成两种不同语言的转译者,几乎 获得了上帝的神谕。作为印欧语系之一的俄语,属屈折语, 词根、词干、词尾的变化较多,它凸显着俄罗斯人的个体发散 思维,其形似乎比意更为重要。而属于孤立语的汉语尚美崇 简,极具汉藏语系的特点,重意不重形,强调直观和形声会 意,理解上突出曲折婉转、含藏丰富的特质。如何衔接,赵晓 彬、郑艳红的翻译进行了多种的艺术探索,在精准的表达基 础上,文字细腻鲜活,转译效果到位而不越位。 什克洛夫斯基的这两部作品涉及了隐喻、位移、阶梯型 构造、穿插叙事等陌生化手法。什克洛夫斯基的这些手法看 似无心,实则匠心,使原本连贯严整的叙述节奏重新组合,拓 宽了小说的疆域,丰富了内容的广度。赵晓彬、郑艳红的翻 译充分呈现了这一特征,在艺术的再创造过程中做到了“眉 目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气连贯,前后呼应”。《动物 园》是以书信体构成的小说,混杂了文评、政论、回忆,哲思、 抒情替代了谈情说爱。为此,郑艳红的翻译更像是预设了一 个“叙述接收者”,正好呼应了原文中主人公的多维倾诉。在 什克洛夫斯基与俄裔法国作家艾莉萨·特里奥里亚的34封 通信中,真实人物与虚拟编辑的双重身份自由切换。主人公 负责叙事事件、推进故事、表情达意;编辑负责挖掘内涵,理 顺思路。作为书信体,作者的书信体故意略去呼语和落款。 作者去信30封,收到的情人回信4封。译者在处理这一问题 时,借用中国人书信体的特点,尽得原文神韵。“在女人的生 活中,句法根本不存在。(Синтаксиса в жизни женщины почти нет.)”这句翻译深得原文神髓,符合写信人机智幽默 博学的身份。在《第八封信》中,译者忽有神助,“我不是不幸 的女人,我是艾丽雅,面色红润,体态丰盈。”惟妙惟肖刻画了 作家臆想中的“美人”形象,唯其译笔才能让中国读者领略什 克洛夫斯基的艺术之美。 为呈现什克洛夫斯基隐喻型文本的艺术之妙,译者将作 品中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换转为恰切汉语的语汇,多择 用意译、换译。过分拘泥直译,会伤害原文的表意效果,而离 开原文较远的意译,更是粗暴的做法。“在遇到原文出现文字 游戏之类的变异下,要采取以变应变的策略,舍弃表层意义, 传达深层意蕴,也就是说,译出精神,译出风格,一句话,译出 原文的妙处。”3 译者选择哪一种译法,是根由表情达意的迫 切需要。如地名和人名、作品名、器物名,多用音译。如《第 七封信》中译句,“肖像画上的脸很肉,或者说更像是装满食 物的肠衣”,将脸部肥胖译为“肉”,运用的是意译,而“肠衣” 之喻则选择了直译。 翻译在两种文字形象转换上运用了如下方法:留形、换 形、整形、分形、显形。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实 际感受、原著的艺术质素、文化差异等情况,减少了读者的阅 读障碍与陌生感。译者大幅度调整语序,变换句式。首先, 恰切地运用了加词、减词的方式,来处理语言间的不完全的 对应关系。为达到神似和意似的目标,加词或减词是翻译的 主动选择,而非空穴来风地随意妄为。什克洛夫斯基原文多 类音节重音诗体,即在每个诗行中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音 节,而且要有一定数量的重音,并且重音的分布有一定的规 律。在翻译时,译者在确切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有时删繁就 简,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语气词等。如《第十五封信》中译笔 为,“孕育他们时愉快,就觉得难为情,怀着艰难,生时就痛 苦,然后孩子们活得也痛苦。(Их зачинают весело, весело и не постыдно, носят трудно, рожают больно, а живут они потом горько.)”将原俄文的抑扬,变换为中国行文的铺排, 在音步、韵脚、押韵方式等方面将差异降到了最低要求。 翻译是文学的历险,正如陆谷孙所说:“翻译过程中内心 掠过一丝得意的时候少,更多的是‘词穷’时的惶惑和渺小 感。”[1] 要摆脱这种“惶惑和渺小感,” 译者要坚持朴则近本, 更要挣脱形式的紧身衣。翻译的难度不在于认识多少异邦 语词,而在于温故知新,熟知二个国家的语言文化,恰切找出 对等策略。“对于任何人希望表达的思维,都仅有一个词是合 适的,唯一一个表达这一思维的词,唯一一个动词使这思想 栩栩如生,唯一一个形容词来说明这一思维,因此我们必须 去寻找并最终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无论在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满足于类似的表达。”[2] 翻译无疑是戴着镣 铐跳舞,多次琢磨只为了词语恰切转译,要处理好归化、异化 的问题。 翻译是一门杂学,首要的是消除语境隔阂,增加可读性。 张泽乾在其《翻译经纬》中指出“: 翻译不仅要跨过语言的障 碍,更要逾越文化的鸿沟”,“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 《动物园/第三工厂》更具隐喻和讽拟色彩。这是一部理论探 讨与传记抒写融合的文学回忆录。在翻译时,赵晓彬老师特 87 万方数据 别注意到俄罗斯民族善思考,常常对现实生活提出疑问,故 而在汉译时要多选择用疑问词、疑问句、感叹词、感叹句来突 出这一特征。如在《毕业考试》里,“春色攀援到了大衣上,春 风掠进怀里。”译文行文流畅,极显俄罗斯人面对春天的喜悦 感,中国读者读来也倍感亲切。“可读性是指译文对于作者来 说的易解性,即期本省的通顺程度,所以原作的可译性越强, 译文的可读性就越大。”[3] 译文时时增加文本的陌生化,极大 提升了阅读的快感。 “由于汉语表达多用短句,而俄语容易形成较长的的句 子,因此,在俄译汉翻译过程中,更要利用拆句的方法,以使 译文变得更加简洁明了。”[4] 要完成什克洛夫斯基各种隐喻的 换译,译者还经常使用拆句法、并句法。“要知道,审美的作品 不是享乐的组织,而是作品的组织。”(《关于艺术的自由》)此 处使用的是并句法。 “从译语中选择与原语相似或类似的形象来替换原语中 的对应形象”。此种译法多适用于中俄文化差异引发的翻译 问题。“村庄患上了自闭症。”(《接下来》)在什克洛夫斯基那 个时代,尚无自闭症这个词汇,但译者接通了历史与当下,让 “自闭症”这个词汇穿越到了前代。译者经常要涉及文化差 异处理。“战争漫不经心地咀嚼着我,我就像从吃饱的马嘴里 掉下的麦秸。”(《战争》)译者将被动句,译为汉语的主动句。 赵晓彬、郑艳红翻译的《动物园/第三工厂》成功探索了 多种陌生化艺术手法,达到了英国作家毛姆所说的效果:“词 有其力、其音、其形;唯有考虑这些,方能写出醒目入耳之 句。” 参考文献: [1]李洁,陆谷孙“. 词”海茫茫,译舟翩翩[J]. 中国翻译, 1999(3). [2]莫泊桑.论小说《两兄弟》[M].台北:志文出版社,1983: 18. [3]胡谷明.汉俄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10:10. [4]杨仕章.俄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201. [责任编辑 王占峰] On the Translation Art of the“Zoo / Third Factory” Zhang Guox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The“Zoo/Third Factory”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by Zhao Xiaobin and Zheng Yanhong respects the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put forward by Shklovsk. In the specific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pursuit of accuracy, vividness, vividness and fluency, the choice of free translation and exchange translation, de-syntax, and syntax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translations. Key words: defamiliarization; translation; art 88 万方数据

附件:

上一篇论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符际翻译现象
下一篇论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符际翻译现象

相关内容

——

12

2019-01

论《动物园/第三工厂》的翻译艺术

赵晓彬、郑艳红翻译出版的《动物园/第三工厂》尊崇了什克洛夫斯基本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观点,在具体翻译实践上追求准确、鲜明、生动、流畅,择用意译、换译、拆句法、并句法等形式,极大提升了阅读译文的快感.… [了解更多]


产品中心Focus on high-end precision positioning, service, help you realize value translation

专注高端 精准定位 用心服务 帮您实现价值翻译

——

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优质可靠的服务。所提供的翻译服务项目有:文档资料翻译、影音翻译、同声传译、交互传译、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翻译软件、定制翻译系统等。  

Learn more